香港哪些大起底代币有望加密进入指数散户市场
去年香港政府抛出Web3.0发展蓝图后,整个金融圈都沸腾了。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市场的分析师,我发现最近香港证监会敲定的虚拟资产监管细则特别有意思——其中关于虚拟资产指数的规定,可以说是为行业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。 监管文件白纸黑字写着:想在香港市场面向散户交易的加密货币,必须被至少两家不同指数提供商纳入获认可的指数。这可不是小事,相当于给加密货币上了个"质量认证"。更严格的是,证监会还规定: 1. 交易所和项目方自己搞的指数不算数2. 至少一个指数必须来自有传统金融市场经验的机构 说白了就是让传统金融机构来把关。这种安排虽然保守,但考虑到保护投资者的初衷,也算是情理之中。 我翻遍了市场数据,发现目前靠谱的指数提供商主要有六家:Galaxy、21Shares、CF Benchmarks、Bitwise、Wisdomtree和Wilshire。这里面我最看好前三家: - Galaxy和彭博社联手,背景够硬- CF Benchmarks的指数已经在CME和纳斯达克使用- Wilshire更是老牌劲旅,和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合作 通过这些机构的筛选,目前有13种加密货币进入了候选名单:比特币、以太坊、Cardano、Solana、Polygon、Polkadot、莱特币、Avalanche、Uniswap、Chainlink、Aave、比特币现金和Curve。不过提醒大家,上榜不代表一定能交易,Solana和比特币现金的处境就不太妙。 说实话,加密指数这个赛道在过去五年堪称"创业坟场"。我见过太多初创公司雄心勃勃地进来,灰头土脸地离开。幸存者主要走了两条路: 1. 像Galaxy这样发行指数基金2. 像Wilshire那样和媒体合作提供市场数据 说到底,指数业务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做土壤。以前加密货币市场太野,优质资产少,资管机构更少,指数自然难做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香港的合规化给了这个行业新生命。 我研究了标普公司的案例,发现指数业务有三个鲜为人知的特点: 1. 利润率惊人:平均83%的毛利率,65%的营业净利润率2. 增长迅猛:标普指数业务十年间收入翻了近三倍3. 天花板明显:即便对标普来说,指数业务也只占收入的11.8% 有意思的是,指数业务直到1970年代ETF出现才找到盈利模式。这提醒我们:加密货币指数要赚钱,还得等衍生品市场和资管行业成熟。 基于这些观察,我想给想布局加密指数业务的朋友几个建议: 1. 做好长期抗战准备:未来3-5年可能都难盈利2.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:指数业务更适合作为辅助业务3. 传统机构更有优势:品牌和信誉在指数领域至关重要 说到底,这是个"剩者为王"的赛道。就像标普用上百年时间建立的壁垒一样,谁能熬过寒冬,谁就可能在未来收割红利。对于我们这些观察者来说,最期待的还是看到香港能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加密指数标杆。指数认证:加密货币的"入场券"
六大指数机构谁主沉浮?
指数业务的"冰与火"
对标传统:指数生意的三个真相
给从业者的三点忠告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【市场观察】本周加密货币行情展望: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
- 8月5日:BTC与ETH市场透视|老币民的投资笔记
- 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录:BTC冲锋受阻,LTC异军突起,谁将成为下个爆点?
- 香港的数字金融组合拳,正在重塑全球游戏规则
- 加密市场惊现2.4亿美金血案,现在该抄底还是逃命?
- Web3市场脉搏:高盛预测降息潮将至,加密市场暗流涌动
- 狗狗币底部信号显现!12.4亿资金涌入背后暗藏玄机
- 加密货币市场惊现冰火两重天:是该贪婪还是恐惧?
- 华尔街正在区块链上重生:股票代币化的前世今生
- 私人货币的复兴:一场正在发生的金融革命
- 你以为被庄家收割了?其实真正割你的是这些隐形费用
- NFT投资指南:两条截然不同的财富之路
- 加密世界早报:巨头动作频频,市场酝酿新变局
- 解密Qubic的“51%攻击”闹剧:一场精心设计的加密货币心理战
- 加密市场新常态:比特币稍息,山寨币迎来高光时刻
- 《戏台》启示录:从权力垄断到社会自救的生存智慧
- 270万美元不翼而飞?Remitano交易所或遭黑客毒手
- 比特币和以太坊: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?
- 退休金瞄准比特币?特朗普政府对养老金的一场危险游戏
- 狗狗币惊现十亿级扫货潮,技术指标释放强烈牛市信号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