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很,现理遇冷丰满骨感实很
最近在浏览Twitter时,我看到以太坊账户抽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John Rising发布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。说实话,这些数字让我这个老区块链从业者都感到有些意外 - ERC-4437标准的实际采用情况简直可以用"惨淡"来形容。 记得今年3月在丹佛WalletCon大会上,当ERC-4437标准意外发布时,整个圈子都沸腾了。我当时就在现场,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兴奋的氛围。大家都在畅想"智能账户"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:摆脱繁琐的助记词、简化交易签名流程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...可现在回头看,这些美好憧憬似乎都有些过于乐观了。 Rising通过BundleBear平台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:每月账户留存率低得可怜,仅有6.89%的用户会在使用智能账户六个月后继续留存。这让我想起早年推广区块链钱包时的情形 - 用户来了又走,留不住人始终是个痛点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支撑整个系统的经济模型。Rising指出,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"捆绑商"(bundlers)基本上都在亏本运营。虽然偶尔会有项目方支付超额Gas费的情况,但这就像在沙漠中遇到绿洲一样罕见。 我特别关注到一个数据:平均每个智能账户仅执行了5次用户操作。这说明什么?要么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,要么是应用场景太有限。想想我们平时使用传统钱包的频率,这个差距实在太大。 当然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。Base创始人Jesse Pollak就认为新技术采用需要时间,他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:"先是缓慢积累,然后突然爆发"。确实,区块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。 Dune Analytics的数据似乎为这种乐观提供了些依据:8月份活跃智能账户数曾达到42万的峰值。但随后的连续下滑又给这份乐观蒙上了阴影 - 10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14.3万。 作为一名见证过多次技术迭代的从业者,我深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ERC-4437面临的挑战让我想起早期的DeFi应用 - 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阶段,后来却彻底改写了金融格局。 问题的关键在于:这是暂时的低谷,还是根本性的方向偏差?目前来看,改善用户体验和经济模型可能是当务之急。毕竟再好的技术,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终究难以获得大规模采用。美好愿景遭遇残酷现实
基础设施也难以为继
乐观派的声音
黎明前的黑暗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二次探底深度分析:机会还是陷阱?
- 新加坡惊天洗钱案:虚拟货币背后的黑色产业链
- 一个95后如何靠加密货币实现财富自由?这位深大校友的故事太疯狂
- 区块链晨报:香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加速,摩根大通跨境支付新突破
- 以太坊逆势突围:技术升级能否扭转市场颓势?
- 万圣节将至:比特币或将迎来魔幻上涨时刻
- 孙宇晨谈交易所安全:用户资产不容开玩笑
- 币圈捷报:精准预测再创佳绩!
- 9月12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博弈之道
- 虚拟资产监管风暴来袭:香港警方与证监会联手出击
- 当便宜钱找上门时,你真的敢捡吗?解密黑U跑分骗局
- 以太坊反常现象:大资金撤离交易所为何没掀起波澜?
- SOL真的要迎来史诗级暴涨?三大关键信号告诉你答案
- 从美食到区块链:Blackbird如何用Web3重塑餐饮忠诚度
- 世界币WLD的市场前景:繁华背后暗藏隐忧?
- 三枚被严重低估的加密新星,下一轮暴涨可能就靠它们了!
- 8月27日关键数据来袭:币圈老手教你如何应对市场变局
- 当美联储挥舞加息大棒时,比特币为何走出独立行情?
- SHIB代币价格何时能冲破0.001美元大关?
- 币安高管离职引发的行业信任危机:加密货币何时才能真正长大?
- 搜索
-